中國藝術教育的問題與發展


隨著全球性的教育改革浪潮的到來,中國藝術教育的改革、發展成為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的問題。
中國現代意義上的藝術教育的改革興起相比西方來說起步較晚。
新式的藝術教育最早出現在1906年的南京兩江優級師范學堂,該校首次開設了圖畫手工科,請外籍教師講授素描、水彩、油畫、透視等課程,引入粘土、石膏、竹、木、漆、金等材料。
辛亥革命后,在全國各地相繼建立了許多公立或私立的藝術院校:浙江兩級師范學堂高師圖畫手工科、上海美專、上海藝術大學、武昌藝專、南京美專、新華藝專等等。
新的藝術教育模式的出現,源于民國早期知識分子對傳統的否定、反叛和思考。
民國初年,維新思想家康有為的美術主張頗具代表性,他認為宋代院畫代表了中國寫實主義藝術的最高峰,而元以來的寫意畫傳統則是每況愈下,提出了“合中西而為畫學新紀元”(《萬木草堂藏畫目序》)的主張,梁啟超也認為“美術的關鍵是觀察自然”,(《美術與科學》)。
陳獨秀更是激進地提出“改良中國畫,但不能不采用西洋畫寫實的精神”,號召進行“美術革命”。
而蔡元培先生的“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更是從人文精神,人本主義的角度賦予美術以發展個性、健全人格、完美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意義。
從清末一直到建國以前,中國社會一直處在分崩離析,民不聊生的狀態,而傳統的中國畫傳統無論是從內容的表現還是從精神的內涵都無能力去反映真正的大眾社會生活。
因此,對西方學院派藝術教育的模仿,是中國知識分子對傳統反思、批判以后的選擇,也是時代的選擇。
所以,盡管徐悲鴻在法國留學期間,正處于學院主義勢微,而現代派藝術大行其道的時期,但他還是選擇了師從C·柯羅的學生達仰學習,專意研究西方古典寫實繪畫,回國后,又不遺余力地推行寫實繪畫的主張。
1949年建國以后,學自蘇聯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延安革命傳統、徐悲鴻學派的寫實主義,合成一種新的藝術教育模式,這種模式是由國家支持并代表官方立場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在改革開放以前基本是無變化的,20世紀90年代以后,雖有一些調整,但大的體制和模式并無多大變化,也就是說,現代中國藝術教育的現狀是以一匹老馬來拉動一輛百年后的新車。
給我加分